分论坛二:融资租赁的全球化

创建时间:2012-02-27 00:00

主持人: 中联重科融资租赁(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万钧

嘉 宾: 中国环球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卫平

      中银航空租赁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谊

      工银金融租赁公司发展研究部董事总经理李涛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第二营业部副总经理郑中平

      Leaseone董事总经理周剑振

      中集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志武

      实华租赁原副总经理白铁生

主持人:今天的嘉宾具有代表性,题目是“融资租赁的全球化”,这个话题很值得探讨。在中国入世十周年以后,中国参与全球的经济的态势和方法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从最早的一般贸易出口到后来开始有了服务业,有建筑业走向海外,我们现在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迅速的成长起来,也迅速的走向了海外。再到最近我们开始有大量的跨国的并购,我们资本走向海外。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在中国新兴蓬勃发展的金融的行业,融资租赁业可否帮助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产业走向海外?我们怎么走向海外?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能不能发挥作用,有没有发挥作用的方法?如果能够发挥作用的话,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发挥?我想这是今天想讨论的话题。

第一个问题,融资租赁在中国真正的发展也就三五年的时间,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去为中国的产业走向海外提供服务?希望我们的各位专家、各位企业家能够为大家做你们的一些论述和解释。你们认为,中国的融资租赁有没有能力或者有没有必要去为中国的产业走出海外做自己的贡献?

郭卫平:我觉得中国的企业是完全有必要的,我们公司是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等几个大的公司合在一起建立的,后来有中国新兴集团并到机构里面。中央企业来讲我们可能在全球的分公司和代表处可能是最多的,有47个代表处,几乎遍布全世界。从全球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希望使用中国的设备,因为中国的设备价格比起欧美的设备便宜很多,性能强了很多。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已经开始了,只不过怎么样把中国的制造和中国的租赁联系起来有效的发挥中国租赁业的作用,实现跨国租赁或者是出口租赁,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法律问题,或者是所在国的法律和租赁方式,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我们在探讨和研究,包括接触一些项目在研究当中。

李涛:工银租赁是中国百分之百的附属公司,我们有投行、投资公司、保险公司,我们是租赁公司。我们是中国第一家银行系重返租赁业的银行,第一家介入飞机租赁的银行。我们租赁公司和国内的这些银行系的几大租赁公司特点不完全一样,我们的市场、客户、资金来源、总部、员工都是在海外,我们现在在海外有25个国家、44家航空公司、177架飞机出租,有63架定单。我们是空客飞机载体机,是市场主流机型。

第一,我们为什么到海外建立租赁公司?

(一)实际海外收购是我们当时研究的一个第三方案,第一方案是在国内建立飞机租赁公司。考虑我们中国银行在航空业从70年代末开始,曾经占市场份额95%以上,90年代中是因为行业的风险问题我们逐步的退出和工银平分天下。现在的份额有所下降。90年代末的时候大家各占45%份额,现在占35%,在航空业是中国最了解的。

(二)上百年历史的海外分支机构有27家。

(三)我们考虑到海外的环境比较好。我们当时的判断是国内的租赁法大概是三年以内不会完成,这样可能有很多灰色地带,由于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就容易违规或者是犯错,像我们中航这样的大机构也不愿意走这条路。

第二,在国内不具备。我们发现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06年在出售,所以我们抓住了这个机会。由第三方案转为第一方案,当然我们经过海外50家的五轮的投标之后,我们最后竞标成功。经营收购五年以来,我们在这个方面可以说达到了我们当初考虑的目标,学习飞机租赁领域的经验技术、培养了我们的队伍、积累了管理飞机的经验,为下一步在国内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内的租赁业务,特别是飞机租赁做一些贡献。

第三,到海外的目的是什么?到海外我们是找市场、销售渠道、产品、资金、管理技术以及寻找客户。我们最主要的目标是跟着我们中国的客户为他们在海外的需求提供我们的服务,这是可能是集团的战略的最主要的目标。

郑中平:作为信保公司的代表,我们的业务像融资租赁一样取得很大的发展,客户数从原来的几百家发展到今年的将近两万家,我们的产品从原来的三个产品发展到现在的八个产品,其中包括我们的融资租赁保险产品,业务规模在2010年达到2000亿美元信保金额。融资租赁保险产品是我们公司的一个新产品,06年应国内市场的需求,结合西方的信保机构的做法,推出了融资租赁保险的产品,并且在当年实现了一个项目的承保,就是华为电信设备,从中国以租赁的方式出口到欧洲,金额大概是六千多万欧元。在后续的几年,我们陆续介入了多个行业,包括航空、船舶、集装箱,这些客户,包括里面很多交易跟我们租赁公司介入有关系。

这几年我们累积承保的项目有很多,我们承保的风险有两块,一个是承租人的违约风险;还有国别风险,承租人所在国国家的政治的风险,这跟承租人没有关系,也是租赁公司无法预见,不能控制的风险,这一块是我们承保的风险。我们承保范围是租赁合同项下到期应付的租金,这是我们产品的大概情况。

从目前承保的区域来看,我们主要承保的是除了非洲,我们都有介入。包括美洲,尤其是拉美,在拉美很多国家他们是提倡用租赁交易来采购,而不是通过买卖交易采购,另外欧洲在我们的业务份额占的比较多,然后是亚洲,亚洲主要是船舶业务,包括新加坡、香港船舶的业务,包括设备项目。目前,我们介入的项目金额比较大的是这几个项目,将近十亿美金。

我认为中国的租赁行业是可以走出去的,但是对我们租赁公司来讲可能是一个新的课题。

主持人:中国出口商是否一定需要用融资租赁方式为海外出口服务?还是说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服务。 

郑中平:中信保还有一个产品叫做中长期的买方信贷,这个东西确实是解决中国资本性货物出口比较好的产品,能够为买方提供长期的资金融通,保障企业应收的利益。从我们来看,有些交易是买方要求用租赁结构做的。

另外我接着郭卫平的话讲,他可以根据集团内的其他成员子公司的业务的需求找一些合适的项目,在合适的国别做一些项目安排。比如说,我们公司的产品叫买方信贷,从目前来看有主权风险的项目,比如缅甸、泰国、柬埔寨这些国家没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公司没有那么强的实力,希望他们提供主权担保。非主权风险的项目介入比较少,所以一些私人企业项目不可能拿到主权担保。我们比较公司实际能力以及现金流的情况、财务状态、合同的标的,觉得它的风险可以接受,我们才往前推。通过一些结构性的安排,因为我们目前做的所有通过租赁的方式出口设备到国外可以做到免税。

王志武:中集集团是一个典型的外向型的企业集团。第一块是集装箱,从97年开始占据世界首位,市场占有率50%以上。第二是专业车辆产品,目前是世界总量第一。还有一块是海洋工程产品。第四类是能源化工食品装备。目前我们在国内市场占有率60%的左右,包括我们的登机桥产品是世界前三。

这些产品主要是出口,像集装箱是80%是出口,车辆我们也是有一半以上是出口。中集很早在境外就有生产基地,在美国、欧洲,包括泰国、马来西亚有很多制造业基地。从租赁公司来讲,怎么样匹配集团的需求,在全球化布局的基础上我们逐渐在摸索。

融资租赁对于制造业出口业务大体有两类情况。

一类就是项目性的需求。这种项目大多数的情况租赁公司是通过用一个项目融资的方式操作。典型的就是一种跨境交易安排。

另外一类是企业集团在海外有生产基地或者有持续交易地区的业务需求。通常情况下采取设立子公司的模式操作。

这两种是匹配集团不同的业务需求。在整个交易结构的设计来讲,尤其是第二类,在本地有持续性的需求,要求租赁公司本地化方面对中国的融资租赁公司应该说是提出了一些挑战。这个里面可能需要考虑包括当地的法规、政策、登记、税收、资产取回等问题,这些都是要重点关注的。  

主持人:大家知道中国有影响的建筑施工的外包企业,在国外有非常多的工程。前段时间,李克强批的文件当中支持中国的融资租赁,就是帮助中国的施工企业在海外把机具带出去之后是融资,白总有很多经验可以和大家交流新的意见。

白铁生:我是98年到租赁行业,98年去日本做副总经理,06年退休。退休之后,我到了中地海外集团公司工作,当时开展的业务一直和租赁有关系。我在石化的时候是03年开始做海外业务,我们开展海外业务主要是需求牵动的,当时主观意识并没有说要走国际化,当时还没有这种自觉性,也没有这种主观意识。当时因为中石化很多老企业要进行集中改造,当时的技术改造企业没有资金,因为国家是计划经济,所以用融资租赁做技术改造。

后来国家石油等技术改造成立南北两大公司,中石化是炼油企业。当时我们的勘探能力和一些钻井能力在国内来说是富余的,在中亚地区、南亚地区、中东地区、非洲地区中石化希望施工油田的企业到那个地方开发业务,但是当时外汇非常紧张,没有资金采购开发业务所需的设备,所以用融资租赁的方式配合当时的开发。当时确实遇到很多障碍,就是我们的法律法规,还有外汇管理制度,好在当时我们组织召开了两次外汇管理局的座谈会,取得他们的理解,就支持我们没有现成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让我们做,当时做的确实是不错的。  

主持人:当时的问题,包括外汇的问题,当时您还涉及到石化在第三国购买的标的物不是中国的,也不是当地国,而是在第三国租赁给当地国存在一些问题。现在这些问题在中国解决了没有,就是结汇的问题,外汇登记的问题现在算是解决了吗?

白总:现在汉盛集团是中贸结合的方式,向非洲销售一些设备租赁一些设备,我们设计的方案也回避了现在的一些管理办法。比如说核销的问题,我们还是有一些技术方面的处理回避了,因为租赁不是当期返回资金的,但是有的我们也是取得了一些政府人员的理解。

我认为现在的法律法规仍然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刚才讲了我们要走出去,走出去一个要适应当地国的法律法规政策,同时国内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支持。我认为现在有些问题没有完全的解决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我们融资租赁行业规模太小,不足以特定的制定一些法规和法规政策。

客观原因是:我们这个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少的。

主持人:工银租赁目前从规模各个方面的影响是名列前茅。中银是直接到海外收购一家公司,我原来以为中银的目标是服务于全球客户,刚才听说不是,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中国的客户,原来也想在中国建,由于环境不好被迫跑到新加坡去了,可见监管的环境让我们流失了多少投资和税收,每年一亿八的税收利润新加坡政府赚了多少钱。所以想听听我们工银在租赁方面助推于中国的产业,助推于我们的民族工业或者是我们的资本走向全球的过程中在租赁方面做了一些什么样的工作?

李涛:中银与我们的不同:

首先,工银租赁本身来是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经过四年成长,目前已经成长为国资产规模最大的租赁公司。我们有三个产品线,一个是航空租赁,一个是航运租赁,一个是设备租赁。我们与中银租赁走的是不同的路,不仅是注册的地址不一样,而且在发展的领域上我们走的全面租赁的道路,而中银是航空专注于做飞机租赁的业务。

以国际化的角度来讲,首先我们在理解中国租赁公司的国际化,不仅是中国的租赁公司的国际化,我们想到底我们是把它认为是国际化的本土化,还是本土化的国际化?以我们做飞机业务、做船舶租赁业务在中国做,我个人的体会不如说是的国际化的本土化。在美国和欧洲操作方式也有不同地方,我理解作为中国企业我们优势必然在中国的这么一个国内市场,我们做这个市场的时候要面对一个竞争,我们怎么把国际本土化?我们怎么把国际化行之有效的方式结合中国市场实际进行本土化?在这种本土化的过程中获得你自己相应的竞争优势,这是我对这种国际化的理解。

第二个,中国的租赁企业如何支持我们的企业走出去的问题。我想作为一个租赁企业如果你能够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你自己要能够走出去,当你自己走不出去的时候你如何支持走出去呢?这些企业走出去的时候靠什么支持它走出去呢?所有的问题核心是一个就是风险问题。为什么银行不给你钱,它怕有风险,担保不了风险就不出去。以我们的角度来讲,工银国际化伴随工商银行的国际化就是伴随银行的国际化一起走出去的。

第三个问题,我们通常提到两个问题,一类是融资租赁企业,一类是金融租赁企业,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厂商的优势在于对资产和行业本身的了解,金融背景的租赁公司我们的特点是我们的资金优势。最近我们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作为一个租赁企业如果想具有自己的竞争的优势,如何去认可自己的优势,如何去和其他的层面实现优势的互补。

主持人:周总,你对中国的融资租赁走出去持什么样的看法?

周剑振:我觉得讨论这个话题少了一个人就是刘小勇,他们是真正大的,其实走出去他们走的已经很厉害了。我们如何看待租赁问题?

我怎么看待的?

一个,是不是应该走出去或者是到了现在走出去的一个时机。

第二个要回答的问题,我们怎么样才能够走出去?或者是走出去的方式有哪些,我们有怎么样的方式或者是其中的风险在哪里。主要是这两个问题。

为什么要走出去?中国的融资租赁行业或者是装备行业走出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设备制造厂商下属的租赁公司是不是需要走出去,这是被它的业务推动的。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如果到2012年,明年中国的装备制造产业本身社会制造产业本身达到美国的程度。在美国,国际上大部分的设备,很多用租赁的方式做,装备是出口多于进口的时候是没有办法,我们必须要走出去,必须要以中国的租赁出去的。第二个,整个的流动性资本在中国。

第二类地方,我想起来就是可能是针对金融企业或者是金融本身投资的机会,让我记起来09年的时候,我跟一家银行系租赁公司做整个五年规划提到了飞机租赁。我觉得可能监管的原因银行系不能做,可能跟我们独立的厂商有巨大的空间,我们可以做的。我们在想一块钱的利润或者是一块钱的利润净资产的资产金融能够在中国的A股市场估值是多少,或者在纽约估值是多少?这个中间有足够的套利空间。我们在全球内部讨论这个问题,在这里面对一个点可能是跨区域的一种套利,这个事情15年前跟20年前的日资企业在国际上就发生过做过同样的事情。我是说面对这两点的地方,厂商资金在中国,人家的装备不一定给我们融资,我们必须要走出去。

第二个,在这里具有巨大的套利空间,这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的。

第三个,走出去是非常赚钱的。

走出去的方式有几种:第一种做跨境的。第二种可能是自己建立的。第三种是跟当地的合作。第四种是并购。

是不是要借本土建立,在各个国家本土建立。我觉得这有一个勇敢的斗士是万钧第一个走出去的,我们的出去风险不小,我们感觉到外面的规则、外面的渗透率等等不少,但是我们还是中国一个大国企业如果主流企业做好主流市场必须做这个方面的事情。

总体而言之,中间的风险很高,外面足够的服务、足够多得去了解他们。

主持人:关于套现给我们国内的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从资本的角度发展自己的一个很好的思路。我这里还剩两个问题分别问我们的厂商和两位银行系的。

第一个问题有一个基本的问题需要理清,大家都在说融资租赁走出去是服务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中国的产品在海外的销售,是不是说一定是中国的融资租赁才能做到这一点?

郭卫平:我们在全世界,包括去年我去美国很多医院,包括法国和德国的医院也看了,为什么说做医疗设备呢?因为我们觉得健康产业医疗的基础科学和对病人的关怀,包括精准率,包括从美国和欧洲的认证的产品来说高精密度先天性来说,以及中国病人的诊断能力来讲有一定的差距。中国的医药设备和海外有一定的差距。

从装备制造业来讲,我们的水平已经很高了,过去我们从德国进口一些设备,现在也是给一些大型的矿山给金矿,因为一些矿石用中国的钻头可能深度开展不如德国的设备。包括央企可能一些大的央企喜欢用高端的设备。如果其他的工程机械方面像挖掘机达到了国际标准,甚至还要高。另外它的相对价格便宜很多。这个时候有充分的竞争力在海外,包括我们去巴西也希望你把一些港口设备,包括船的拿过来,他们想发展民族工业,提出说把中国的装备过来。我们应该说中国现在应该是时候了,就是把中国的设备,把项目拿过来做一些租赁等等方式。中国的设备和装备制造业现在关键是能不能和国家资本结合起来,和我们的银行结合起来?把资金这一快能够盘活。

王志武:从单体交易来讲,未必需要厂商性的租赁公司做交易,从集团的角度来讲,厂商系一般把租赁公司定义为什么呢?向客户提供一个整体解决方案的一个关键部分。所以说像中集为什么要在境外设这种租赁公司呢?因为如果是依靠本地的租赁公司,一个是它本身这个专业性不一定有我们深,它可能对客户的筛选,对行业的理解跟厂商是不同的。

另外,它本身受当地金融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到我们对销售的促进。所以从中集租赁公司来讲要把租赁公司当做向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方式做。所以,我们认为走出去是非常有必要的。

白总:我们在这个领域涉及到很多像中国的华为、联想利用外面租赁很厉害,我的问题是对万总的。你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想大家有没有分享你的感受和痛苦以及喜悦的地方。

主持人:融资租赁去了之后迅速让它的销售成长其他快速的上升,你的竞争力得到很好的提升和体现。这是非常骄傲的。

痛苦的地方是,在海外做融资租赁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于母公司对你的重视程度。我们市场容量不是非常大,可以迅速把当地的市场份额提起来。总体来讲你在整个集团里面占的比例不是很大,所以集团像中联重科在这种业务当中对海外战略非常的重视,在执行的时候也非常的成功,让我们的销售提升了300%,必须通过融资租赁卖出去。反过来,如果对你的这种重视程度不够,你需要有很多前期的投资,而这种投资的产出不是像在国内那么的明显,这个时候总部对你的态度上就会有一些就是感觉你花了很多钱,并没有明确的直接的收益。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困扰。所以,有的时候经常想,我们更多的可能还是想跨境的融资租赁方式解决我们在海外销售的问题,但是很难?因为交易对象稍微不好,这个国家本身的法律法规对于融资租赁保护上稍微有一些瑕疵,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郑中平:厂商系或者是银行系走出去是非常好的战略和路径,各有各的做法。我想强调说一下银行系在前几年危机的时候西方的很多企业,包括航空公司出现问题。比如说他们把飞机做售后回租,中国的公司很有钱,本来我们支持中国的设备走出去,但是现在支持中国的资金走出去,我把你银行的飞机买过来再租给你,这是我们愿意做的,前景也非常的广阔。

另外,我们接触的租赁交易非常多。刚才我跟万总说过,中国的信保租赁产品是新产品也是小的产品,第一步不能迈太歪了,不然以后的发展是个大问题,保持应有的谨慎是比较好的做法。另外,所有的项目都有风险,而且跨境租赁结构安排风险点可能更多。请允许我们有一个过程,但是我们服务租赁行业走出去的决心和意愿还是有的。

主持人:最后请每个嘉宾用一句话简短的话表达你们对中国的融资租赁走向海外的祝福或者是期望。

郭卫平:中国租赁业走到海外前景辉煌、广阔!

王谊:中国的租赁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今后五年可能还有一个巨大的增长空间,我们现在是希望我们不但要做大,而且还要做强。

郑中平:更多的向你们学习,给你们更多的支持。

王志武:走向世界应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让我们共同站在历史新起点,共同开创新未来。

李涛:国际化的问题不要急,也不要等,大家努力创造条件。

白总:中国的金融租赁与中国的产业共同国际化,我们在中国的市场上共同国际化和本土化。中国的设备和资金是一个主流的行业,不是偏门行业。

主持人: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融资租赁到今天走到这一步在中国的本土市场取得很大的成功,这个数字是准确的,我们是全球第二大租赁市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骄傲。我想只在中国骄傲,只让中国人骄傲还不够,我相信中国的融资租赁业,中国的融资租赁人总有一天会让全世界为中国的融资租赁骄傲。祝福中国的融资租赁,谢谢大家!

 

根据会议现场速记整理。

来源:中国外资租赁委员会

通知公告

更多 >

协会简介

更多 >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工作委员会成立于1988年,是我国首家全国性融资租赁行业协会组织。租赁业工作委员会见证了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全过程,有力推动了中国融资租赁业的对内交流和对外开放。目前,租赁业工作委员会已成为融资租赁企业自主管理、踊跃参与的全国性融资租赁行业自律组织。